【编者按】为了更好地弘扬范蠡文化,“文化影响力”微信公众平台决定开设“蠡学研究”专栏,把最好的范蠡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范蠡(约前520年-前446年),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外交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实业家。他事越二十余年,助勾践兴越灭吴。功成之后,辞官经商,成为亿万富翁,民间尊其为财神、商圣。他三散千金,资助穷人,又是中华慈善鼻祖。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几近完人。 南阳籍在京文化学者夏廷献先生,自1992年开始研究范蠡,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系列文章。1994年7月在《新剧本》发表六幕历史剧本《商圣范蠡》,是把范蠡冠以“商圣“头衔的第一人。 《百问百答说范蠡》是夏先生1992至2018年研究成果的汇集。该书分条析理,旁征博引,古为今用,对我们全面了解范蠡文化大有裨益。征得先生同意,本号“蠡学研究”专栏近期将连载该书,以飨读者。※
《百问百答说范蠡》从读者阅读兴趣出发,采用“问题式”文体——百问百答,介绍了春秋末期越国上大夫、上将军范蠡智勇双全的完满人生,阐述了范蠡的政治、军事、经济、哲学、外交、教育、商业、经营等光辉思想,探讨了姜子牙、百里奚、管仲、老子、孔子等圣人思想和业绩对范蠡的影响,在与文种、伍子胥、孙武、子贡、白圭、吕不韦、张良、刘基、诸葛亮等风云人物的比较中,展现了范蠡兴国富家的卓越才能和实践,揭示了范蠡特立独行的人格,论述了范蠡的历史功绩和研究范蠡的现实意义。是用“准学术”方法研究历史人物、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尝试性作品。
百问百答题说范蠡,总有一个问题你会感兴趣。
夏廷献《百问百答说范蠡》29 ——
范蠡是天文学家和建筑学家吗
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都很重视天文气象研究,从而总结出了治理国家、行军作战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范蠡是一位战略家,非常重视天文气象研究,主要表现在:第一,发现了粮食丰歉与天体运行的“二•六”循环关系。“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越绝书》应为“康”);火,旱”。“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史记•货殖列传》)。意思是说,每六年一丰收,六年一旱灾,十二年有一次大的饥荒。这种看法是长期观察木星在天空运行和地球农业收成丰歉关系的结果。范蠡观察到,木星每十二年绕天空运行一周﹐运行至酉,称岁在金,为“穰”——大丰年;又六年运行至卯,是岁在木,为“康”——小丰年;运行至子,是岁在水,为“毁”——大荒年:隔六年至午,是岁在火﹐又为旱年。形成六年一穰、六年一旱、十二年一大饥的循环。木星运行到地球某个方位,对农业收成的影响,是太阳以及其他星球对地球影响的折射反映。范蠡虽然只说到了木星方位,实际上已经放眼太阳系了。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能够发现天地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二•六”循环关系,是非常了不起的。从时间上说,起码得观察24年以上。这说明范蠡从小就受到了天文气象知识的教育,立志报国后,更是注意这方面的研究。史载,范蠡在修建越国新都会稽(今绍兴东南)时,将城中开挖河道的泥土,集中起来,堆成一座高46丈的龟形土山,遍植草木,在山巅建灵台,用作观察星象。堆砌46丈高人造山的壮举说明,范蠡对研究天文气象非常重视,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任天文台长。公元前482年夏初,越国“舰队”——水师决定从北海出发北伐吴国。当时北海地区一直是北风,直接影响水师北上。范蠡预测到某天北风转南风,决定了这一天出航。出航那天,果然南风劲吹,越国水师顺利北上进入长江。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范蠡不仅有理论,而且有实践,所以说,可以称作天文学家。范蠡还是建筑学家。史载,范蠡亲自在会稽山下平原水网地区勘察设计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修建了越国新都会稽城,是那个时代浙江地区的重要景观,也是今日绍兴市的雏形。资料介绍,大小两座城池依地沿水按照天文星宿秩序“回”形套建。小城城墙二里二百二十三步,陆门四个,水门一个。城中宫台周围六百二十步,宫柱耸立,檐高一丈六尺,房间各异,一百扇窗户,个个不同,名曰:“勾践小城”,是给大王、王后准备的寝所和理政的地方。小城外又建大城,城墙长二十里七十二步,陆门三个,水门三个,城内为朝臣、王公贵族及随迁平民修了院落,留出了街道,建了市场。大城名“蠡城”,意在臣围君主,保卫君主。大城小城适当地方,建了兵营,器室,用作保卫都城之需。为不使吴国怀疑,大城西北角不筑城墙,以示臣服于吴,不塞去吴贡献之道,不堵吴使出入之路。大城西边卧龙山上,建了一座很高的飞翼楼,可以望到很远的道路和河流,意在看到吴军来犯时,早作准备。都城竣工时,又把剩余石料运到城北浙水边,依山傍水建起了一道可屯兵的防线,名曰:“固陵”。有建筑学专家评价,范蠡的“一圆三方”套建都城思想和实践是中国都城建筑史上的杰出范例,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史料记载,公元前477年范蠡带领越军把夫差围困在吴国都城姑苏后,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战术,意在让吴军缺粮自溃。为了安置自己部队,他在姑苏城西边构筑了一个巨大的兵营“越城”。公元前473年左右,勾践灭吴后,看中了现在南京中华门的长干里一带,令范蠡监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当时“越城”很小,城周只有2华里又80步,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称作“越台”。之后历代在“越台”基础上扩建,使南京逐步成为长江边上的大城市。但不管多么大,是范蠡首先埋下的“奠基石”。范蠡建造了越国首都,在姑苏城外构筑了“越城”,为南京埋下了“奠基石”,说他是建筑学家,应该是可以的。
往期回顾
《百问百答说范蠡》序:范蠡研究的先行者
28:范蠡发现并运用的“市场营销规律”是怎么回事